近年来,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短期健康险,凭借高性价比的优势获得较快发展,亦是财险公司经营非车险业务的主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险种,却被部分财险公司“玩坏”,将短期健康险作为获客的引线、钩子,用“钓鱼”营销套路的方式,引导客户“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折射出这些险企“唯规模论”、粗放式经营的弊病。

『A智慧保』获悉,7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就围绕上述乱象下发了《关于个别短期健康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简称“通报”),文件直指部分财险公司将短期健康险作为“引线”,套路消费者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的不合理行为,指出其存在产品开发管理不合规、营销宣传不规范等四大问题及风险。

事实上,此次深圳监管局的通报是对4月份该局摸底健康险“魔方业务”的一个延续,如今已然落定,即通报要求辖区内险企不得开展此类业务,对于已开展的公司要严格自查整改,严肃问责,并以8月31日为“大限”,将自查整改问责情况报送监管局。


短期健康险本是一种消费者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但却频频被部分保险公司“玩坏”。

继今年4月份,原深圳银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下发文件,摸底健康险魔方业务后,近期靴子终于落地,挂牌后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就个别短期健康险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进行通报。

通报内容显示,近期,监管局在进行非现场监管时发现,辖内个别财险公司为发展短期健康险业务,将低保费、高免赔、低保额的医疗险、重疾险,或免费赠送的低保额、高免赔重疾险作为“引线”保险方案进行获客,进而引导客户其“升级”投保常规的医疗险或重疾险。

从营销方式上看,通报指出,该类业务主要与经纪公司及与其有关联关系的技术服务公司开展合作,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广告推广的方式进行销售。

在通报中,深圳监管局明确点出了上述业务存在的产品开发管理不合规、营销宣传不规范、业务经营管理粗放、费用问题极为突出等四大类问题及风险,并要求自通报下发之日起,辖内财险公司不得开展任何上述或类似模式的短期健康险业务。

此外,对于已开展的公司,监管要求要进一步自查整改、严肃内部问责,自查整改不到位的,将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自查整改问责情况应于8月31日前以正式公文形式报送。

那么,上述通报中所指的短期健康险“引子”业务,其潜藏的相关问题及风险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逐一拆解来看,在产品开发层面,通报指出,其一是产品设计不符合开发要求。此类业务中所使用的保险产品,在常规产品的基础上大幅扩大了免赔额、赔付比例等费率调整系数的调整范围,依据此制定的“引线”保险方案实际上保障程度较低;其二是费率厘定不精确。相关产品的费率调整系数大部分设置为区间形式,或是未明确各个调整因素的具体划分标准;其三是开发人员履职不到位。部分业务涉及的产品个人、团体类别界定不够清晰,条款约定与费率调整系数设置也存在明显冲突,产品管理部门未做好产品的跟踪评测和完善修订。

显然,短期健康险的“引线”保险方案不能给予消费者充分保险保障。然而,这样的产品,缘何会有人被“套路”投保呢?其实问题就出在了营销方面。

通报就直言,上述业务存在明显的营销宣传不规范问题。一是未充分告知重要投保信息。对低保费条件下的免赔额、赔付比例等核心信息,仅以较小字体说明甚至完全未说明,未清楚告知投保人“升级”后保险责任,自“升级”次月后生效。二是高退保率存在涉众风险。上述业务退保率相较其他普通短期健康险业务,高出超30个百分点,易引发大量投诉举报,甚至群体性涉稳事件。

众所周知,筑牢金融风险底线、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是近年监管的重要工作内容,而上述短期健康险业务的营销误导行为,不仅触碰了监管“红线”,也极易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部分财险公司将没有保障价值的短期健康险产品作为获客“引子”套路消费者,美其名曰为“魔方业务”,归根结底还是源于粗放式的发展思路没能转变。

对于部分财险公司业务经营管理粗放的具体问题点,深圳监管局在通报中也进行了深入揭示,具体而言:
首先是险企总公司层面未统一管理互联网保险业务。业务使用的条款、费率及佣金等重要内容,由分公司签署协议约定,且未明确合作使用及销售界面应展示产品的备案号或注册号等重要信息。

其次是核保自主性丧失、风控不到位。除投保人、被保险人基本信息外,险企对风控模型等客户筛选标准并不掌握,未对合作机构筛选后推送的客户,做实质性的独立核保。

再次是引发经营数据非正常波动。此类业务签单即确认了全部保费收入,以互联网方式展业,使保费规模短期迅速扩大,但受高退保率影响,又极易出现持续负增长。

从通报的信息中可以发现,短期健康险“魔方业务”主要存在于互联网渠道,而过往互联网短期健康险业务就频频出现,“首月0元”、“首月1元”等营销乱象,尽管监管屡次出手整顿,但奈何新的套路、招数不断上演。

其实,从经营效益来看,部分财险公司开展上述业务看似是做大了保费规模,但往往是通过高额的手续费来换取的,保费收入“水分”较多,堪称饮鸩止渴。

通报就提及,部分公司除支付经纪费用外,还以向经纪公司具有关联关系的技术服务公司支付风控激励费、技术服务费等形式,变相支付超额手续费。并且,部分公司还向保险经纪公司承诺必须实现一定金额区间的月签单保费,并支付对应保证金,实际为在业务合作期内无偿提供资金供给保险经纪公司使用

可以想见,险企以支付超额手续费、不合理保证金,做大保费规模的方式终究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其不仅会压缩险企的利润,制造出虚幻的保费泡沫,也会导致市场走向恶性竞争。

从监管层面来看,此次深圳监管局下发的通报,实则是对4月份调研摸底健康险“魔方业务”的一个延续与回应。

彼时,监管重点摸底部分险企开展健康险“魔方业务”的保费规模、产品条款、费率、合作机构及退保等方面内容,要求已开展类似业务的保险机构要提供今年一季度以来,该类业务累计原保费收入、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赔付率等材料。此外,部分险企引导客户业务“升级”投保后的健康险业务,其退保(退保率)、公司投诉、监管投诉/举报情况与公司常规健康险业务进行对比分析的情况,也需要告知监管。详见:

2023年4月25日

营销套路频现,地方监管局摸底健康险“魔方业务”!折射经营压力山大?

尽管当时监管并未表态所谓的健康险“魔方业务”有何问题,但在市场人士看来,这已是一个重要信号,即此类业务将会马上得到规范,如今不出所料,这类业务遭到明确禁止。

『A智慧保』注意到,近期部分保险公司官微平台也发布风险提示信息,提醒消费者投保健康险谨防“魔方保险”陷阱,并揭示这一业务的典型套路。

具体而言,“魔方保险”的常规套路有三步,具体来看,首先平台向客户发送链接,客户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后免费领取赠险,通常赠险的保险期限较短,保额较低。

这一操作流程完成后,在赠险界面会弹出百万医疗险的投保界面,该界面往往会显示每月保费仅几元或几毛钱,以较为低廉的保费吸引客户投保。首月保费可能看似很低,但大部分保费分摊在后续11个月中,全年需交的保费数大约在几百元。

紧接着,消费者可能会接到相关客服人员的电·话,引导客户目前选择的方案保费低廉且保障有限,可通过增加保费,将免赔额从几万降至1万,赔偿比例从40%提升至100%。最后,通常电·话后客户会收到相应短信提示,点开链接点击升级即可,短信有一定的时效性,过期无法操作升级,以此缩短消费者的决策时间。

对此,上述作出风险提示的险企在文章中建议,消费者选择“魔方保险”需要详细了解保险产品的保费、保障范围、理赔流程等信息,进行仔细比较、评估,在充分了解保险内容的基础上确认所购买的保险是自己需要的保险。“魔方保险”业务具有一定的隐藏与欺骗性,投保前消费者务必对总保费支出了然于胸,切忌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