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牌基金的“保十”守卫战。

1

掉队

从“行业标杆”,到“保十”都难,嘉实基金要想“风采依旧”,确实不容易了。

嘉实基金成立于1999年3月25日,是国内最早获批成立的10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2006年成为国内首家资产管理规模突破千亿的基金管理公司。

彼时的嘉实基金正好赶上了2005年-2007年牛市,国内资本市场上,基民投资热情正盛。

根据锋雳整理,2006年末,嘉实基金发行的嘉实策略增长一天就能卖出419亿份;2007年,股票型QDII基金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发行首日认购资金超过700亿元人民币。

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海啸,嘉实基金此后的业绩也随之波动;2012年-2015年,嘉实基金又回归了稳步发展态势;直到2016年股债双杀,嘉实基金的业绩受到影响,连续几年出现业绩倒退;2020年以后,随着基金行业景气度上升,嘉实基金业绩有所回温,但较之其它可比基金公司,这点回温也很难复现当年光景了。

这从行业排名上也能看出。

根据环球老虎财经app整理,2015年,金融海啸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和发展,嘉实基金的规模尚能位列行业第五;但2016年经过股债双杀,迅速跌至第十,公司规模3280.75亿元;此后嘉实基金一直在第十名徘徊,2017年-2021年,嘉实基金资产净值合计排名分别为第十、第十、第八、第七、第十。

券商中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嘉实基金规模8804.46亿元,排名第九,仍在艰难“保十”。

如今,“老十家”还剩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富国基金、鹏华基金、嘉实基金,分别位列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国泰基金、华安基金、长盛基金、大成基金已经被其它一些后来者取而代之了。

随着行业的马太效应逐渐增强,公募行业头部的优势还在累积,不仅排名难以跨越,一招不慎,还有可能掉出“前十”。

再回过头来看嘉实基金,规模虽大,但疲态渐显,如果仔细看旗下产品,这种态势更加明显。

2

业绩分化

权益类投资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的公司的投研能力和水平,事实上嘉实基金主要的宣传方向也是权益类的。

但从数据上来看,嘉实基金近两年来,不仅总资产增长趋缓,权益类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下滑也比较明显。

嘉实基金的权益类投资几乎都押在了几个主要的基金经理身上。

按照市值风云统计,截至2023年5月30日,嘉实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的总资产净值为2577亿元,包括归凯在内的6位百亿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合计1221亿元,占比47%。

但从2021年初截至统计日期,几位百亿基金经理亏损幅度基本在30%左右,也跑输沪深300(-26%)。

具体到某些产品也能看出缩水严重。

比如成立于2007年的嘉实海外中国股票混合(QDII),初始净认购额接近297.5亿份,到2023年6月30日,就只剩25.33亿份,降幅超过九成,并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截至2023年6月30日,该产品成立将近16年,期末净资产只剩16.42亿元。

嘉实基金旗下的明星基金经理归凯的管理规模变化也很明显,2020年底之时,归凯的管理规模一度超过570亿元,但截至2023年7月31日,天天基金网显示归凯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仅剩288.45亿元,基本是腰斩了。

当然其中可能存在相当部分环境因素,但环境影响的也是整个行业,而嘉实基金旗下的大量权益类基金,排名是在同类产品后10%。

对此,“投资者私享会”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梳理出,截至2023年6月30日,基金经理曲胜伟管理的几只产品今年上半年的绝对收益,在同类产品排名中基本位于最末的3%;肖觅、胡涛、常蓁管理的几个产品也在同类产品排名后8%。

行业主体基金中,郝淼管理的隶属医药医疗健康行业股票型基金(A类)中的几个产品,也基本在后10%;吴越管理的一只消费类的更是排名垫底。

但有趣的是,关于消费主题基金这一分支,垫底的是他们家的,冠军也是他们家的,嘉实新消费股票以10.01%的收益率夺得魁首。

所以实际上嘉实基金的权益类产品出现了分化,同一类产品首位差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旗下基金经理水平的差异。

而且不同的基金经理选择的赛道不同,嘉实基金押注在少数几个基金经理身上,一旦出现亏损,资产规模缩水程度自然也比较惊人。

3

人才“断层”

包括环球老虎财经财经app在内的不少媒体都分析到了嘉实基金“人才断层”的问题。

外界环境我们很难把握,比如牛市或者熊市的到来,所以我们最终能依仗的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事实上基民们很大程度上也的确是冲着基金经理而来,希望能借助专业基金经理的能力,实现资产增长。

而业绩上出现问题,很多时候主要是用人方面的问题。

“投资者私享会”就指出,嘉实基金从巅峰跌落,是伴随着老一批创业者和中坚力量的陆续离开发生的。

从数据上来看,根据天相投顾统计,2017年-2021年,发生基金经理离任人次最多的基金管理人为嘉实基金,累计64人次基金经理离任产品。

2021年以来,根据Choice数据统计,嘉实基金离任经理有18位,与博时基金并列公募第一。

人才不断流失,媒体方面也逐渐传出嘉实基金投研团队“青黄不接”的消息。

尤其是2017年嘉实基金的人事变动,赵学军卸任公司总经理转任董事长后,公司总经理一职空缺出来,邹唯、刘天君、陈勤、张弢等明星级人物也相继出走。

人才断层的另一面,则是公司的创新活力也不如从前。

赵学军出任嘉实基金第二任总经理时,曾通过变革,一度将嘉实基金与“创新”捆绑在一起,比如坚持竞标社保基金投资人管理资格,比如促使嘉实基金成为合资公司之际,管理层股权激励问题的解决。

当年老一批创业者和中坚力量离开的具体原因,如今我们难以详细得知其中缘由,但近些年来,嘉实基金的变化却是有目共睹。

“老十家”早已不是当年的“老十家”,先机固然重要,但时机与能够把握时机的“人才”更加重要。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