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梁春富

ESG大行其道,热度迅速赶超CSR。

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治理)是一套非财务评价体系,从环境、社会、治理等三个角度衡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最早提出将ESG作为衡量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指标。此后,全球对ESG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人们常将ESG、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企业社会责任)混为一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提出,不同时代对企业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ESG和CSR都旨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主体都是企业。不过,CSR主要由企业管理层自觉主动开展,由内而外;ESG则受外部投资者驱动,由外向内。

“CSR没有形成体系的评价标准,ESG则从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切入,进行系统的量化评价。”芮萌指出,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CSR不包含“G”,即Governance(治理),“ESG的内涵要比CSR更加广泛,可以说是CSR的升级版”。

ESG在中国仍处发展初级阶段,仍未出现行业认可的、统一遵循的行业分类标准,现有ESG行业分类仅限于个别评级机构或咨询公司自创及内部应用。外界对ESG的理解也难免发生偏差。部分企业、机构将ESG粗暴理解为吸引投资、改善企业对外形象的工具,甚至认为ESG“只有投入,没有收益”。

“ESG要统一披露标准、评价体系,并实现中国化,加入更多的中国要素和特色。”芮萌指出,中国ESG体系也要和国际接轨。他还表示,实践证明,ESG不仅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的股东价值,创造收益。

芮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 (受访者供图)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ESG的价值理念”

时代周报:将ESG当中“G”(Governance,治理)只理解为公司治理,准确么?

芮萌:不对。

不同版本的ESG评价体系都有详细的打分指标,但都将“公司治理”视为“Governance”的一部分。反公平竞争、风险管理、税收公平、劳工保护等,这些也都属于Governance,都涉及治理的合规性。

Governance是ESG重要组成部分。CSR更多关注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间接涉及公司治理,而ESG更关注企业如何将自身的商业模式进行有机整合,创造更大的综合价值。

时代周报:欧美国家的ESG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带来哪些启示?

芮萌:欧美的ESG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通俗理解为是企业家的“良心发现”。企业家开始投身公益慈善,让自我感觉好一点。这一阶段和提高股东价值没有关系。

第二个阶段,企业家开始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品牌联系起来。这时候,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部门可能就设置在品牌营销部门。不过,这依然和公司财务指标都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只有间接关系。

在这一阶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为了缓解社会压力,防范风险,包括舆论压力、监管风险等。

今天走到了第三个阶段,企业逐渐将ESG从战术层面提升至战略层面,从被动到主动。企业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帮助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还可以帮助企业赢得声誉,通过协同价值创造多方共赢。

欧美企业也是通过长期实践才发现:ESG是一项投资,而不是一项成本。

时代周报:ESG是舶来品,在中国发展历程较短,企业ESG水平参差不齐。

芮萌:我不认为ESG是舶来品。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就强调“天人合一”,倡导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崇尚“天下为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还讲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典型的治理关系。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早就包含了ESG的内涵价值理念,所以不能说ESG完全是舶来品。

时代周报:ESG的核心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早有体现,这是中国企业推进ESG的优势之一?

芮萌:这是我们文化上的优势,中国企业家更容易接受ESG理念。欧美文化更推崇竞争、强者为王等理念,中国文化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

时代周报:中国企业的ESG加入了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内容。你如何看待这些尝试?

芮萌:ESG指标体系还在不断完善。在参考海外主流准则的基础上,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环保、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的现状来建立自己的ESG评价标准。

这些纬度指标更多体现了中国企业对国家宏观战略的执行,比如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这些创新的逻辑及实质符合ESG理念,还是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时代周报:中国ESG体系建设如何和国际接轨?

芮萌:全球学者、监管机构都在讨论统一ESG信息披露标准。

可持续会计标准委员会(SASB)制定的SASB标准、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制定的国际〈IR〉框架(SASB与IIRC于2021年6月正式合并为价值报告基金会)、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 (ISSB)准则等是现在国际比较认可的信息披露标准。我个人认为ISSB准则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统一标准。

有了统一的国际ESG准则后,我们中国的标准如何与国际标准接轨、协同是一大问题。我们要积极争取让国际标准体现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企业和机构要积极参与制定。

信息披露标准统一后,企业如何披露,披露什么都有了明确要求。根据披露内容,对公司ESG实践或成效进行打分,这是ESG评价体系。海外ESG评级体系发展较早,MSCI、富时罗素、汤森路透、标普等评级机构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

各大咨询机构都在推动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和评价体系,但现在还处于初期,可能至少要10年时间才能统一。

“不能指望ESG一两年就产生收益”

时代周报:部分企业简单将ESG视为吸引投资、改善企业形象的“灵丹妙药”,甚至把它理解为“面子工程”,不惜造假。你对此有哪些建议?

芮萌:“漂绿”(green-washing)的现象一直存在,有些企业宣称环保,却言行不一。不同于单纯的环境污染事件,“漂绿”是虚假的绿色营销,误导消费者相信某类产品或服务对环境有利的行为。

部分企业可能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实践ESG,而只是为了满足合规要求,被动而为。随着认知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逐渐意识到ESG可以创造价值,不过这也需要时间。

时代周报:有人简单地把ESG看做“成本中心”。如何提升企业推动ESG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芮萌:对企业来说,ESG是对未来5到10年的投资。企业投入ESG的过程,会出现几个拐点:第一个拐点是ESG为企业带来一定收入;第二个拐点是ESG给企业带来的收入,超过了ESG的投入成本。这时,企业就会积极主动承担ESG责任。

我们不能指望ESG一两年就产生收益,但是在5年10年,它一定会产生收益。

时代周报:那么ESG可以带来哪些收益?

芮萌:ESG能提高股东价值。股东价值等于企业的估值倍数乘以每股盈利。比如,一家企业市盈率10倍,每股盈利1块钱,那么每股价格就是10块钱。

因此,为股东创造价值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提高估值倍数,二是提高每股盈利。ESG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扩大市场,让消费者乐于接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品牌力和客户忠诚度;也可以帮助企业招募到价值观一致的员工,降低员工流失率,激发员工积极性等,这些都可以创造收益。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降低各种风险,降低风险就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还可以得到社会支持,特别是来自于政府相关部门和供应链的支持。这样就会提高公司的估值倍数。

ESG可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但需要时间,不会立竿见影。

时代周报:ESG为企业带来的降本增效、盈利能量化么?

芮萌:这是可以做到的。

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企业品牌价值、员工满意度、员工生产力等等都可以量化,ESG都有成熟的评价体系,这是ESG中“G”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周报:据你观察,哪些企业做ESG做得比较好?

芮萌:大企业的ESG做得更好一些,尤其一些规模较大的央国企。

目前,民营企业的ESG发展主要取决于创始人认知。有情怀的企业家创业之初就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希望创造社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让更多人富裕起来。

时代周报:大企业通常有更多资源推动ESG,中小企业呢?

芮萌: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和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可以开展ESG。力量小,就少做一点;力量大,就多做一点。

ESG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利,也不是非要等企业有了充足的资金再来做ESG。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企业提升员工待遇,改善食堂服务质量,让员工按时下班,这些都是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