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3060”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绿色金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月9日,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来自银行、基金、智库和交易所的多位嘉宾围绕“构建支持‘双碳’战略的绿色金融体系”这一主题,就我国实施绿色金融应聚焦哪些方面,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打造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余继超摄

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的趋势如果要得到遏制,国际合作是第一位的。一方面可以形成共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相互比较和借鉴。”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周汉民直言。

Z/Yen集团首席执行官Mike WARDLE也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现如今需要新的金融体制来支持绿色转型与可持续性,让每个经济体或者每个机构都拥有一个良好的转型规划。这意味着所有国际机构需要采取行动,让转型成为工作的重心之一。

“现在很多工作都已经开始进行了,我们并不是只说不做。”他举例称,G20有气候融资倡议,这是中美双方共同主导的;格拉斯哥经济会上对于净零讨论也非常重要;“一带一路”方面也有很多与绿色转型相关的项目。

在东方汇理银行亚太区总裁Jean Francois DEROCHE看来,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行动来解决。在这当中,一套好的分类法至关重要,只有基于共同的数据和测量单位,才能够有效开展合作。“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即数据,所有的参与者都需要产出更多准确的数据。”

富达国际首席执行官Anne RICHARDS表示,超过90%的美国标普公司都会公布自己的ESG报告。中国也正在迎头赶上,有86%的中国公司发布了自己的ESG报告。但是不同组织之间的数据质量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完全有必要设立更多标准性的ESG指标,以及产出尽可能多的数据,这样公司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从投资人的角度,能够基于此做出科学的判断来配置资本。

“我们一直在说合作和互联互通,交易所在其中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把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为了绿色。”新加坡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可持续发展官Herry CHO介绍,交易所就是打造市场环境平台,让参与者互动参与推动资本流动,来对冲风险。

据悉,中国和新加坡已成立中新绿色金融工作组,主要关注绿色产品和解决方案。上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正式签署ETF产品互通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ETF渠道合作,其基础就是基金结构的模式。Herry CHO希望,在之后可以更多使用这个渠道,帮助更多中国公司在国外融资,也帮助国际公司在中国内部融资。

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除了国际合作,周汉民表示,绿色金融要想真正落地,大前提是有明确的规制。第一,绿色金融的评价标准应当是权威的,可以以上海自贸区作为典范,试验并确立绿色金融评估体系;第二,绿色金融需要在金融投资方面定期和不定期发布相关指数;第三,还可以与国际资管企业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设立相关基金。

“总而言之,既然全球气候变暖是国际现象,那么相关合作就应当是国际共同努力。但在合作进程中,不应该失去中国自己的特质,而中国特质可以从自贸区试验开始。”周汉民总结道。

交通银行作为唯一总部在沪的国有大行,绿色是全集团各项业务经营发展的底色。“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中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指出,当前重点是要在扩大融资总量、创新产品服务和参与绿色金融市场建设三个方面积极作为。

首先,提高融资供给,加大对低碳转型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上海需要发展新能源,聚集产业链,更需要推动传统高碳排放行业向低碳的转型。目前电力、钢铁、化工、建筑、交通是上海碳减排压力比较大的几个行业。商业银行必须发挥资金优势,加大力度支持这些行业向低碳转型。

其次,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创新,提供更加适配的产品和服务。为满足绿色低碳转型融资需求,有效降低融资难的成本,除了信贷支持以外,还需要商业银行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最后,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市场建设,助力提升市场能级。上海建设绿色金融市场,是要发挥金融工具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引导各方面积极参与市场的交易,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

“商业银行拥有广泛的资金和客户资源,参与碳金融市场必将有利于活跃市场,提升定价效率。同时,上海在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也很好,在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建设过程中,可以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紧密结合和良性循环。”任德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