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民生银行主要违法违规事实有14项,包括违规贷款未整改收回情况下继续违规发放贷款、股权质押管理问题未整改、违规开展综合财富管理代销业务整改不到位、个别贷款风险分类结果仍存在偏离,整改不到位、部分不良资产转让问题整改不到位或未整改等。

监管处罚之密集,处罚事项之多、性质之严重,让人震惊。但对近几年的民生银行来说,大额罚单已经司空见惯。

2023年6月21日,民生银行重庆分行收到重庆银保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分行2016年及此前年度的票据业务违规行为罚款 5967.8 万元,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罚。

2023年2月17日,民生银行收到银保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存在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资金被挪用、统计数据不真实;未对集团客户、法人企业与企业关系人进行统一授信;向小微企业贷款客户转嫁费用;中长期贷款违规重组且贷款分类不实;重大关联交易未经董事会审议;信贷档案丢失,贷后管理存在重大漏洞等问题。监管对民生银行罚款897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462万元,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警告处罚。

2021年,民生银行被罚款接近1.1亿元,2020年,民生银行累计被监管处罚金额超过1亿元。2022年,民生银行被罚77次,累计罚款金额达4629万元,位居股份制银行榜首。

罚单连续不断,部分老问题连续多年得不到有效整改,民生银行究竟怎么了?

盈利能力从前排到垫底

民生银行成立于1996年,是我国第一家主要由非国有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成立后,确立了以非国有、高科技、中小型企业作为主要目标市场的战略,发展迅猛,2000年和2009年,民生银行先后在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到2013年,民生银行提出“二次腾飞”口号,要求以“流程银行”为主线,实施战略转型。

回望2013年,正是民生银行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在当年年报中,彼时的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提出,“不再为存款而存款,为贷款而贷款,为赚钱而赚钱,要从这些基础性工作中走出来;我们服务小微企业,现在又做小区金融……银行就应该这样办,这就彻底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模式。”

喊完“改变传统银行模式“这句震天口号后不到半年,董文标就离开了民生银行,他的继任者毛晓峰上任几个月即意外辞职。接下来数年里·,民生银行管理层动荡不安、内控失序,业绩一路滑坡。民生银行最终不仅没有改变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反而逐步沦为股份制银行里越来越糟糕的经营模式。

截至2023年6月末,民生银行资产总额7.6万亿,贷款规模4.4万亿,资产和贷款规模在12家股份制银行中排在第五位,仅次于招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但在盈利能力上,民生银行却从昔日股份制银行中的优秀生沦为“落后生”。

遥想2013年,民生银行首次挺入世界500强名单的16颗新星之一,也曾在当年A股上市公司业绩百强榜单上位居三甲。十年过去,民生银行业绩不断退步。仅以营收和净利润为例,2022年,在400多家商业银行中,民生银行虽然是营收过千亿的13家银行之一,但民生银行净利润不仅垫底,而且净利润率与其他12家也相差悬殊。民生银行2022年净利润率为25%,排在它前面的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是30%和29%,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更是超过40%。

再以代表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净利差和净息差为例,2023年上半年,民生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分别为1.41%和1.48%,相比2022年底的1.51%和1.60%均有明显下滑。更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银行盈利能力的下滑绝非暂时的短期现象。2013年迄今,民生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做过两次长时间的过山车。第一轮是2013年-2017年,净息差从2.49%一路跌至1.5%,跌幅高达40%;净利差从2.3%一路跌至1.35%,跌幅达41%;第二轮始于2019-2020年,净利差和净息差从2.1%以上一路下滑至1.5%以下,降幅超过30%。

民生银行的盈利能力不仅在股份制银行中垫底,即使在整个上市商业银行板块也是“差生”。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比民生银行高近20%。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4月10日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净息差的评分“警戒线”为1.8%(含),低于1.8%将被扣分。民生银行净息差过去一年半已经持续低于这一“警戒线“。

整体看,受制于净息差收窄,过去几年,民生银行盈利能力持续弱化,且远低于同业平均水平,目前看,民生银行盈利能力没有迅速改善的迹象。

资产质量恶化,关注类贷款“藏雷”

民生银行盈利能力下滑与其资产质量下滑,尤其是房地产领域的大量坏账积压不无关系。过去几年财报显示,民生银行房地产贷款规模巨大,在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行业杠杆率高企的背景下,众多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水平急剧上升,这为民生银行短中期内的资产质量带来较大隐患。

截至2021年末,民生银行对公房地产业授信业务余额4734.44亿元,压降1169.47亿元,降幅19.81%。其中,房地产业贷款余额3603.02亿元,比2020年末下降17.95% 。截至2022年末,民生银行对公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3633.4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77%。房地产贷款余额(含对公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集中度占比为26.32%,仍然贴近27.5%的监管红线。

2020年末、2021年末、2022年末,房地产业对公贷款不良率从0.69%升高至2.66%,并进一步升高至2022年末的4.28%,房地产领域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恶化且处于较低水平。此外,截至2022年末,受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影响,民生银行关注类贷款规模1197.20亿元,占比2.89%,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源自民生银行评级报告。

从过往十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看(下图),一个很明显的转折点是2020年,不良贷款从500亿左右飙升至700亿以上,且近三年居高不下。这还是在民生银行大力核销不良贷款的背景下,2018年-2022年,民生银行核销不良贷款规模分别高达584亿、509亿、671亿、548亿、539亿,5年累计核销2850亿坏账。但这仍然抵挡不住不断增长的坏账规模。2023年上半年,民生银行核销不良贷款202亿,从规模上看比去年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民生银行化解不良资产的压力减轻。

从不良贷款率看,民生银行不良率从2013年的0.85%一路上升,一直到2020年的1.82%。2021年以来虽然不良率数字有所下降,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幅核销、将部分风险资产划入关注类而非不良类实现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民生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增长较快,但民生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反而从2021年开始下降。2021年,民生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1051.08亿元,贷款拨备率2.60%,创下2017年来的最高。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民生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分别下降至976.39亿元和1002.76亿元,贷款拨备率也降至2.39%和2.31%。

贷款拨备率降低,有两种可能,一是意味着贷款损失较小,另一种则是通过调节贷款拨备虚增利润。考虑到这两年的经济大环境和民生银行自身的历史风险资产问题,似乎刻意调节利润的嫌疑更大。

实际上,从拨备覆盖率看,民生银行在上市股份制银行中不仅最低,而且已经连续多年低于150%。这也反映出,民生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已经非常脆弱。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民生银行除了公开披露的不良资产外,可能还存在不少雷区,这一点在其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上表现的较为明显。

2018年以来,民生银行无论是关注类贷款、次级贷款还是可疑类贷款迁徙率都快速上升,尤其是关注类贷款和次级贷款,迁徙率上升趋势非常明显。这意味着,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在进一步恶化。尤其考虑到关注类贷款规模持续几年维持在高位,这里面是否藏有外人不知道的“雷区”?

从下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民生银行关注类贷款及其迁徙率的走势,最近三年,民生银行关注类贷款规模居高不下,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也维持在30%以上。

民生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另一个指标则是核销贷款的回收比例。从过往十年看,2013年,民生银行已核销贷款收回比例曾一度高达39.9%,但2016年以后,核销贷款收回比例就跌到10%以下,最低至6.2%。这说明,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近十年一直处于滑坡中。

股东暴雷风险难化解

在民生银行潜藏的资产质量危机中,来自其个别股东的暴雷风险可能最为严重。某评级机构在报告中隐晦地指出,民生银行部分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仍较高,且个别股东存在债券展期等重大负面事项,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性及相关关联贷款减值风险依然需要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末,民生银行前十大普通股股东中的同方国信、 中国泛海控股、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和东方集团分别所持有的18.51亿股、18.00亿股、13.80亿股和12.78亿股股份处于质押状态,上述股东质押公司股份占其各自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均接近100%,各自股权质押比例仍较高。

其中,因债务纠纷、债券交易纠纷、财产保全、中国泛海作为被执行人不履行相关法律义务等事项,中国泛海所持公司3.89亿股股份被冻结,14.11亿股股份被司法标记,18.00亿股股份 先后于2022年4月、2022年7月、2023年1月多次被轮候冻结。民生银行未来股权结构稳定性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更大的风险来自民生银行对股东以及关联方的贷款。截至2022年末,民生银行对关联公司的贷款余额为707.43亿元,占资本净额比例为9.76%。其中,民生银行向中国泛海及其关联企业的贷款余额为212亿元,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为2.92%。由于中国泛海已发生债券展期等实质性违约事件,偿债能力基本为零,前述200多亿贷款存在严重减值风险。但是,民生银行并没有在财报中对于这部分贷款是否归类为不良贷款给予过明确说明。

2023年1月,民生银行发布《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诉讼事项的公告》,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对武汉中心大厦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泛海控股及卢志强提起诉讼,要求武汉中心公司和武汉中央公司分别偿还借款本金39.72亿元 和30.46亿元以及相应利息、罚息。目前,该案已在北京金融法院立案,尚未开庭审理,但考虑到泛海控股及卢志强的现状,两者名下并没有多少资产可以拿来给民生银行抵债。

实际上,民生银行房地产贷款领域一直管理混乱、乱象频出,此前曾因违规放贷、虚假放贷屡屡被监管处罚。

2023年1月,民生银行青岛分行收到青岛银保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分行存在虚增存款规模、流动资金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向资本金不实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融资、对房地产开发融资受托支付交易背景审查不严的违规行为处以罚款255万元,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罚。

2022年5月27日,民生银行合肥分行收到安徽银保监局行政处罚决定,对个人经营性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发放并购贷款不审慎、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超项目进度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等违规行为处以罚款130万元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罚。

在2022年年报业绩会上,民生银行副行长袁桂军曾表示,2020-2022年,民生银行累计清收处置不良和存在风险隐患的资产超过3000亿元,存量风险基本化解完成,民生银行存量风险已经基本化解,增量风险防控有效。但从上述诸多乱象看,袁桂军是不是过于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