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独立 穿透

拐点赛点已显,行稳致远终有时!

作者:徐勇

编辑:李欢

风品:令煜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房企大起大落,让不少投资者重识美林时钟。

4月6日晚,据香港联交所宣告,由4月13日上午9时起,新力控股上市地位将予以取消。这是债务危机后,第一家被强制退市的房企。

与此同时,蓝光发展也发布风险提示,股价首次低于1元/股,若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人民币1元,可能被上交所终止上市交易。

一石千层浪。甚至有专家呼吁,要防范债务危机演变为股票危机。

不算多夸言。相比昔日的规模秀肌,如何活下去、活得更好些已是一个关键命题。乍暖还寒,意味着行业仍在洗牌期,市场复苏更需要一个较长过程。

即使行业巨头,也应有较强同感。4月4日,碧桂园披露3月未经审核销售数据。归属本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250.1亿元,同比下滑16.94%,环比增长0.64%;归属本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302万平方米,同比下滑21.96%,环比下滑8.76%。

2023年Q1分别约为718.7亿元、939万平方米,同比下滑27.57%、27.60%。

整体看,进入2023年的碧桂园仍在爬坡盘整的较劲期。这对刚刚走上帅台的杨惠妍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新人新周期,碧桂园这艘巨舰将驶向何方?

1

净利十年首亏巨亏 警惕短债压力

头部成色咋样?

“一哥”业绩承压已久。

3月30日,碧桂园发布2022年业绩报:营收4303.7亿元,同比下滑17.7%;归母净利-60.52亿元,同比大降122.58%。

营利双降,尤其超60亿的亏损,是近十年来的巨亏,也是首亏,着实让市场有些始料未及。

同日,万科A、保利发展披露年报:前者营收5,038.4亿元、归母净利226.18亿元,后者营收2811.08亿,归母净利润183.47亿元。

不禁疑问,同处第一梯队,曾经的规模一哥碧桂园为啥亏的怎么惨?频频喊出活下去、黑铁论的万科反而营利双增、逆袭坐上一哥之位。

回顾发展历程,2022年成为清晰拐点。

曾几何时,碧桂园一度通过“456模式”,赢得“宇宙第一房企”称号。所谓“456模式”即拿地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笼,6个月资金再周转。换言之,该模式核心要义是高周转高杠杆,快速拿地,快速回款,快速开发。

悟得真谛后,碧桂园迅速壮大。过去十年总营业额最高曾达5230.64亿元(2021年),归母净利润最高曾达395.50亿元(2019年)。

然而,随着房市调控趋紧、三条红线等去杠杆政策落地,高周转模式开始难以为继。

2019年至2022年,碧桂园总营业额为4859.08亿元、4628.56亿元、5230.64亿元、4303.71亿元;同期归母净利为395.50亿元、350.22亿元、267.97亿元、-60.52亿元。

不难发现,规模虽有起伏,还是保住了一线体面。相比之下,净利下滑幅度惊人,2022年的60.52亿元亏损,相比2019年落差超450亿。盈利能力的衰退足够扎眼。

著名的冰激凌理论告诉我们,寒冬往往更考验企业价值成色。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头部抗风险力、头部发展质量,碧桂园还需从自身内部找找原因。

2022年,碧桂园共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额3574.7亿元,权益回款金额约3324.8亿元,权益销售回款率93%,连续7年达到90%以上。此外,易居房企2022年销售榜显示,无论全口径金额,还是权益金额,碧桂园都高居行业第一。

总去化率虽只有65%,可在交付违约和消费预期调整的大背景下,这个数据并不算低。

据CRIC数据,保利置业2022年去化率仅为38.6%。

去化率更高却遭遇巨亏,主要源于毛利率低,全年仅7.64%,远低于保利发展同期的20.01%。

毛利率为啥这么低?据时代财经,碧桂园宣布曾于去年11月26日至12月25日举行过为期一月的“现房节”。最低75折优惠促销,范围覆盖全国30个省与自治区,268个城市的1000多个楼盘现房。部分楼盘甚至还推出10%首付、买房送家具、凭微信步数抽奖等活动。

甘愿牺牲利润换取销量,也有急迫与无奈。

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资产负债率为82.25%,可喜下降值得肯定。

然细观总负债中包括了1.23万亿流动负债,其中短期债务超万亿、占据了债务大头。

包括937.98亿元短期债项、9457.90亿元的其他短期负债,以及1916.21亿的应付账款。而同期,碧桂园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合计只有1475.50亿元,债务偿付方面明显承压。

另一方面,流动性是保交付的基础保障。碧桂园项目多集中于三、四线城市。若受流动性紧张影响,碧桂园无法按时履约,一系列的衍生风险或是企业无法承受的。

显然,碧桂园的业绩变脸,也是在为多年积弊买单,行业寒冬只是加速了危机暴露。

2

去化四大阻点

“既要又要还要”容易么?

新周期新挑战,需要当家人拿出新智慧。

3月1日,杨国强辞去碧桂园董事局主席及执行董事职务,其女杨惠妍接任。

对此,有舆论认为,杨惠妍走到台前是必然之事,尤其行业洗牌后期,曙光来临之际新帅能带来新期待。

3月30日,借着业绩说明会契机,杨惠妍阐述了碧桂园今后三到五年的战略,至少从蓝图构想看,没有辜负上述舆论期许。

杨惠妍坦言,外部环境和宏观环境会持续变化,但房地产行业仍将是经济支柱。未来三到五年,碧桂园的主要战略是行稳致远。公司将在地产布局、核心竞争力以及第二增长曲线上下功夫。

地产布局方面,将推动土储结构平衡。杨惠妍认为,此前土地储备多聚焦三、四线城市,未来无论土储还是产品,三、四线城市和一、二线市场的目标是“50:50”。

同时,积极修复公司“三张表”,希望能用最小代价获取资产的最大价值。强调碧桂园将回归到商业最基础逻辑,全力塑造好产品力与成本力。杨惠妍称,碧桂园要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产品力,首先在一、二线城市推出产品。

至于第二增长曲线,科技建造体系被给予厚望。在杨惠妍看来,科技建造具有成本最优,效率最好,质量更有保证的优点。一旦做成将成非常有竞争壁垒的业务。

在首财君看来,碧桂园的行稳致远战略可归纳:平衡、重塑、新增。比如地产布局和公司的三张表平衡,关乎企业能否平稳运营。尽管碧桂园销售端斩获第一、负债端降至五年来最低,但面对十年首亏巨亏,超低毛利率代价亦肉眼可见。

产品力和成本力的重塑,则关乎企业能否保持竞争力,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要求房企必须重视产品质量,这是发展根基。将代管代建业务视作突破口,科技建造作第二增长曲线,有助碧桂园重塑产品力和成本力,为公司注入新增动力。

平心而论,杨惠妍擘画的发展蓝图符合碧桂园经营实际、也符合行业的质量发展大势。但理想终究是理想,再宏大的叙事也需细微处开篇。这种既要又要还要,注定了挑战难度同样不小。

首先,去化就是一个急迫考题。

业绩说明会上,碧桂园常务副总裁程光煜表示:“碧桂园目前土储大概9500亿,这部分的土储按照目标市场来看大概是6:4开的情况,接近四成是面向一二线市场,大概接近六成是面向三四线市场。”

对于现金流为命脉的房企来说,盘活去化是一切重启的开始,可谈何容易。

一方面,竞品同行提升了营销力度,现房去库存陷入激烈竞争。CRIC监测显示,2023年房企“早春置业季”销售较2022年提前1个月。比如雅居乐在华东区域的“春季置业季”便较去年提前17天。时代中国、富力、旭辉等也举办了不同范围的“现房节”。

由此再看开文碧桂园一季度的销售额同比下滑,也就不足奇了。

一方面,自身后劲也不占优。现房销售的同等条件下,价格无疑是大杀器。那么,毛利率已降至个位数的碧桂园还有多少腾挪空间?

一方面,行业压力肉眼可见。据CRIC数据,截至2月底,三、四线代表城市出清周期依然高达21个月。由此可见,碧桂园2023年去化压力依旧不小。

再一方面,往期一些自身产品瑕疵也是一大阻碍。艾普思大数据显示,2022年碧桂园的投诉量高达1702起,位列行业第一,同比增速达61%。其中,关于碧桂园渗漏、开裂、物业及配套服务等投诉量分别为236起、119起、492起。

浏览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质量投诉也是一个话题热点。

如2023年2月24日,有消费者表示,自己购买福州市永泰县碧桂园麓府一号楼1401单元,装修过程中发现承重墙,承重量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现在不敢住,多次跟开发商沟通不予解决。

另一消费者投诉称,自己是宁夏银川市金凤区碧桂园天汇里的业主。该小区从2021年5月交工到现在,下水管道不通畅,化粪池不合规,不达标导致反臭反水。整个小区业主苦不堪言。业主多次投诉,结果都是石沉大海,没人解决问题。马上两年质保期就过去了,夏天又来到了,我们业主苦不堪言,很是遭罪。

一边是行业库存压力、竞对降价内卷,一边往期项目积弊、投诉烦恼、自身毛利率单薄,碧桂园的平衡、重塑可谓负重前行、又时不我待。

3

新增曲线何时成型

800亿食言了么?

如果说提升去化率、修复产品力有助碧桂园夯实基本盘、走出传统业务困境,让企业行稳;那么第二曲线的尽快成型、发力,便决定企业能走多远、有多少成长可能性。

目前看,碧桂园寄予厚望的科技建造尚未形成气候。

业绩说明会上,执行总裁莫斌直言,公司科技建造尚需机器人产品量产。建筑机器人已有30多款进入初试阶段,后续还需迭代优化,进入中试,最后量产。“一旦进入中试和量产,科技建造对我们的主营业务的发展会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只是何时达成,其未给出时间表。

在建筑机器人研发上,碧桂园确实付出了心血。

2018年7月,碧桂园成立了用来开展建筑机器人业务的平台博智林。彼时,杨国强曾豪言,碧桂园计划五年内在机器人领域投入800亿元。将机器人更广泛运用到建筑业、社区服务、生活起居等各类场景当中。

目前,博智林所获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已超1000项,相关机器人技术也已在国家科技成果鉴定中获得6项国际领先的综合评价。此外,部分建筑机器人在系统指挥下完成了多机协同施工。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前沿领域,机器人研发始终是条烧钱的道路。千言万语,不如白银一片。

梳理财报,除了2019年机器人业务的研发费用约19.7亿元外,近几年并未对外直接披露机器人方面投入。

即使从近三年的整体研发看,2020年至2022年研发费分别为26.49亿元、33.08亿元、21.64亿元。兜兜转转四年,离杨国强的800亿相差甚远,是否食言呢?

建筑机器人有助企业降本增效,但有建筑工程师钱强曾向《正经社》表示,碧桂园的机器人只能做一些刷墙、平整地面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工地上的很多场景都无法覆盖。感觉碧桂园机器人更多像一个自动化机械,这和其他行业的机械人已经能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相比,相差不少。

虽是一家之言,或有偏颇片面处,但也给碧桂园、杨惠妍敲了一个警钟。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面对外部寒冬洗牌,自身又遇十年首亏、帅位变阵,外界不乏观望之态。

面对平衡、重塑、新增的质量奔赴、行稳致远重任,碧桂园、杨惠妍必须与时间赛跑、与创新效率、变革精准性赛跑。

4

最难熬的时段已过

翻身仗还有多远?

必须更快些了。

目前,地产已度过筑底阶段,正处弱复苏阶段。曙光拐点初现,更突显上述赛跑的价值性。

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重点监测的30城新房销售面积为3910.53万平方米,同比上升9.09%,较2022年第四季度环比上升10.93%。在2、3月成交持续发力的带动下,整体成交规模赶超去年同期。

且三、四线城市涨幅居首。四线城市销售面积为934.62万平方米,同比上升23.49%。远高于一线城市的3.44%、二线城市的5.93%。对于碧桂园,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另一厢,碧桂园自身也在加快布局调整,并取得不错成效。据悉,2021年碧桂园新增土储面积有85%位于三四线城市,2022年该比例已降至47%。

同时,虽然净利润大跌,但一些核心数据也露出改善喜色:

如负债率下滑、净借贷比降至40%,财务结构持续优化;全年权益销售额达3574.7亿元的,交付近70万套房屋,销售量、交付量均高居行业榜首,账面现金余额1475.5亿,经营性净现金流为356.2亿元。

这些数据的优化,意味着碧桂园有战略蓄力的一面,跌入至暗的同时也熬过了最难时刻。叠加2023年的市场回暖、政策加持,业绩反转也未可知。

下坠越猛,也意味着反弹空间越大。

长远看,结合杨惠妍的上述发言,碧桂园这只房企巨舰正在经历巨变,由内而外的试图融入行业质量新周期,努力与粗放杠杆划清界限跟上稳优新趋势。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必须必然的。

只是,市场翻云覆雨、转型升级更如烹小鲜、远非一蹴而就。能否真正如愿,仍考验知行合一、上下一体、实操高效力、转型决绝度、战略科学性。

2023年,碧桂园、杨惠妍能打出一个净利“翻身仗”么?离行稳致远又有多远?

本文为首财原创